<
新辣文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我要做首辅 > 第743章 眼见为实
    第一批三千本卖光了,加印五千本,三天光了,再加印一万本,一天卖光了,印的越多,卖的竟然越多,莫非人都疯了?

    书坊的老板亲自带着工匠昼夜赶工,一口气加印出五万本,总算顶住了抢购的浪潮,不过也仅仅撑了五天,一队从东南赶来的商旅,直接买了两万本,即刻用快马送回了东南……

    好多想买书的人,不甘心空手而回,就开始手抄,总之街头巷尾,都在谈论着《国富论》,势头之猛,大有席卷天下,囊括四海的趋势。

    一本书能有如此大的魅力,总算让所有人领教了洛阳纸贵的含义。

    其实如此热销,并不算奇怪。

    唐毅在天下人的眼中,本身就是个传奇,千年来第一个六首魁元,大明朝有史以来最年前的大员,入仕七年,东南开海,西北战俺答,上马带兵,下马治民。无论在中枢,还是在地方,都政绩斐然,堪称大明第一干吏。

    谁能不想知道他为何成功,不客气的说,哪怕只是白纸本,封面写上唐毅两个字,也有无数人购买。

    尤其心学门人,大家都知道唐毅是新任的心学盟主,可是他还不到三十岁,年纪轻轻,没有任何著述,凭什么压过那么多的老前辈,执心学牛耳,鬼知道有多少人不服气啊!

    你敢出书,倒要看看,你小子有多少斤两。

    不同的人,怀着不同的想法,大肆购买,不光自己看,还要送给亲朋好友,让所有人一起找唐毅的麻烦。

    可以说,前面的热销,完全是人成全了书。

    只是接下来的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,最先发现《国富论》的商人通读下来,他决定仿照唐毅的建议,也给手下人分工。

    他是生产猪鬃刷子的,分工之后,半个月生产出三万把刷子,几乎顶得上过去两个月的量,之所以停了下来,是因为猪鬃不够用了,不然还能生产更多。

    商人几乎晕倒了,原来唐大人不是开玩笑,而是玩真的!

    天啊,区区的一本书,工匠不变,干活的时间不变,只是把分工调整了,效率就成倍提高,堪称点石成金啊!

    不断有人按照唐毅的办法来实验,有烧瓷器的,有做衣服的,有饭馆,有点心铺儿……每一个成功的消息传出,都给《国富论》增加了神秘的魔力,吸引着更多人去疯狂研读,仔细揣摩,越是琢磨,就越是有味道。

    唐毅在书中除了单纯的分工专业化之外,还建议用奖励制度代替惩罚,革新工具,提倡发明,研究新工艺等等,每一项都有人去尝试,有的失败了,有的成功了,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,《国富论》和其他的书都不一样,里面没有一丝一毫的空谈,按照书上的方法,能让你的作坊增加几倍、几十倍的产能,用同样的人,发挥出完全不同的效果。

    实在是太神奇了!正如书名,这是传授富国裕民之法的宝典!

    最初买书的是士人的圈子为主,他们多数只是好奇唐毅写了什么东西。

    第二波的热潮却是商贾带动的,他们真正身体力行,去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,并且还都取得了不错的结果,唐毅给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。

    作者强大的光环,加上绝佳的内容,强大的实践性,相辅相成,直接造成了整个嘉靖四十三年的春天,到处都在谈论《国富论》,不管官场,还是商场,谁要是不知道唐大人的著作,就彻底被淘汰了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!行之果然厉害!”徐渭伸出两个大拇指,毫不吝啬地夸奖着,他一直思索唐毅会以什么方式继续发光发热,真没有想到,这么快就拿出了一本神书,再也不用担心被人遗忘了。

    唐毅名气大增,对他们来说,堪称一大福音。

    徐渭扫了一眼对面的王世贞,王世贞还捧着书,低头观看,徐渭不屑道:“我说凤洲兄,这几年不会是记忆差了吧,你都看了多少遍了,还记不住?”

    王世贞白了他一眼,“徐文长,你这个人就是驴粪球表面光,你一点都没看出来行之这本书的真谛。”

    “我倒想要领教,你读出了什么?”徐渭不服气问道。

    王世贞把书合上,闭目思索了一会儿,满脸感叹。

    “以往读书的时候,总是向往男耕女织,世外桃源,可是按照行之的说法,这可是最没效率的方式了,还不知道多少人桃源梦碎呢!”

    徐渭眨眨眼,貌似真有道理,“梦碎倒是小事情,我怕有人会借机发难,找行之的麻烦。”

    王世贞战意十足,大笑道:“来就来,他们要攻击行之,咱们也不是吃素的,不服气就辩论辩论,看看谁有道理!”

    王世贞是越发钦佩自己的妹夫,维护起来,那是不遗余力。

    “呵呵,王凤洲,你还说我是驴粪球,你也好不到哪去。没见行之说吗,他的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,是知行合一。要想驳斥他的观点,完全可以,只是要拿出真东西。靠着清谈,靠着闭门造车,是不行的。”徐渭笑道:“所以啊,我准备带着翰林院的那帮小子,去天津看看,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,再说了,我也想领教一下,行之怎么靠着一张苇席,就让一个村子变得富裕起来。”

    “好啊,这个主意好,算上我一个,国子监那边刚考完试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吗!”

    这俩人也看透了,与其浪费口水,坐而论道,不如领着人去看一看,他们深信唐毅不会让支持他的人失望的。

    消息放出去,回响之热烈,简直超出了徐渭的想象,几乎所有的翰林,从上到下,全都报名了,足有四十几号人。

    国子监那边,更是热闹,王世贞本以为有个七八十人就很不错了,哪知道光是报名的就突破了二百。

    里面有举人、贡生、官生、恩生、功生、例生、土官、外国生、幼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,几乎一个没有落下。

    而且仔细一了解,还有不少冒名顶替的,好多商人被书中的内容吸引,仰慕唐毅的名声,想要拜访讨教,就花钱从国子监的生员手里买来报名的资格。

    王世贞和徐渭互相通气,是既喜悦,又担心,这么多人,如何安排啊,听说唐毅那里不过是个小村子,百十户的人家,怎么能住得下这么多人。

    后来还是诸大受和陶大临想出了办法,分批,正好国子监和翰林院不能空了,一次只准五十人前去,而且不准带仆人,怕辛苦的别去,不怕辛苦的抽签。

    结果没有人主动退出,最终抽出了五十个幸运儿,由徐渭和王世贞带领,前往天津,考察书中所说。他们和同学们话别,花了四天的时间,赶到了天津。

    又在人的带领之下,来到了村子外面。

    离着老远,眺望过去,一片低矮的土坯房,冒着炊烟,看在眼里,徐渭和王世贞,都惊讶的长大了嘴巴,同行的翰林和监生也都惊叹,唐大人竟然住在了如此简陋的地方,实在是令人惊讶。

    他们走近了村子,遇到了忙碌的村民,这些村民只是看了看他们,就继续忙自己的事情了,没有丝毫的害怕,甚至已经见怪不怪了。

    自从《国富论》刊发之后,就有不少商人仿佛朝圣一般,前来拜会唐毅,前不久,天津巡抚殷士儋还带着大大小小的官吏,有知府,知县,前来拜见唐毅,请教治理地方之法,盘桓了两天才离开。

    见惯了那么多官员,区区一帮读书人算得了什么。

    “果然和别处不一样,老师还真是厉害!”王锡爵欣然说道,他幸运地抽中了签,一想到还在京城写青词的申时行,就忍不住幸灾乐祸。

    “凤洲公,咱们快点吧,村子就在前面了。”

    王锡爵一溜烟儿跑在前面,其他人争先恐后跟着,进入了村庄,四下留神,看得出来,的确房屋简陋,低矮逼仄,老百姓以往的日子过得不算好。

    可如今全然不同,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,不论老人孩子,都换上了得体的衣服,干净整洁,不管是村子里的道路,还是自己的院落,都规规矩矩。

    而且家家户户的门前都堆着石块方砖,好些急性子的人们已经准备开工建新房了。只是他们还必须完成一项神圣的任务,才能轮到自己。

    那就是修建村子里的学堂!

    就在唐毅住的土地庙对面,辟出好大的一块平地,几十名打着赤膊的村民正在挖地基,目测一下,学堂的面积也有十间房舍,地面上有青石青砖,还有比腰都粗的房梁,在另一面,有十几个木工在忙着制作桌椅板凳,预备着给娃娃们上学用,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。要不了一两个月,方圆十里八乡,最大的私塾就会赫然出现。

    看得出来,村民们的确富裕了。

    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小小的村子,竟然舍得不惜血本,大兴文教,都是老师的功劳。

    身为唐毅的学生之一,王锡爵十足的自豪,何其幸运,能成为老师的弟子。

    他迫不及待地嚷嚷道:“快去见恩师吧,我们满肚子的话要请教恩师呢!”(未完待续。)